何光耀
李先念同志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在革命戰爭年代,他履危蹈險,身經百戰,指揮了一系列戰役戰斗,屢建奇勛。勝利拉開全國解放戰爭大幕的中原突圍,就是他軍事生涯的代表作之一。
顧全大局 堅守中原
從1945年8月抗日戰爭結束至1946年6月全面內戰開始前,李先念率領新四軍第五師和隨后組建的八路軍新四軍中原軍區部隊,在戰略地位極其重要的中原地區,進行了長達10個多月的戰略堅持,牽制了國民黨30余萬軍隊,遲滯了國民黨軍向華東、華北和東北的進軍,為其他解放區進行反內戰準備、實施戰略展開,贏得了寶貴時間。
日本剛宣布投降,李先念就以其對蔣介石反動本質的深刻認識和戰略家的眼光,對于內戰的嚴重危險作了清醒估計。其時,國民黨400余萬軍隊,有一半以上還位于遠離內戰前線的西南、西北大后方。蔣介石為了迅速搶占大城市和交通要道,完成對解放區的分割包圍,伺機發動內戰,在日本投降時就開始了大規模的調兵遣將,企圖控制華北、華東,搶占東北。而雄踞中原的新四軍第五師及其創建的中原解放區,則是國民黨統治的心腹之患。國民黨軍要東進、北上、南下進攻我解放區,中原地區是其不可逾越的障礙。李先念通過對形勢的分析,清醒地認識到日本投降后在其他解放區可能有一個相對穩定的受降局面,而在中原地區國民黨將很快大軍壓境,因而指揮所部較早著手進行反內戰準備。
在實施反內戰的準備中,李先念率先組織了新四軍第五師部隊的戰略轉變。他深刻分析了抗戰勝利后五師部隊面臨的嚴重情況,及時向中共中央和毛澤東主席提出匯集部隊、整編正規軍的建議,得到黨中央和毛澤東的肯定。從1945年8月下旬開始,他即指揮五師部隊停止對日偽軍的受降,著手進行集結主力、整訓部隊的工作。至9月中旬,五師野戰軍組建完畢,轄第十三、十四、十五三個旅,并成立了江漢、鄂東兩個二級軍區,從而使五師這支以分散游擊為主的抗日武裝,在較短時間內完成了戰略轉變,成為一支擁有近兩萬野戰軍和三萬余地方軍的反內戰的重要戰略力量。在此期間,李先念還把握時機,對不愿充當蔣介石發動內戰炮灰的河南國民黨第十三游擊縱隊司令程道榮(程耀德)曉以大義,經周詳、縝密的工作,使其率部5000余人與我軍“合作”(起義),加強了五師部隊的反內戰力量。對此,中共中央在9月1日給李先念等的電報中指出:“你們爭取程道榮部隊合作混編,是一個大成績。”
根據抗戰勝利后全國局勢的變化和發展,中共中央于9月間制定了“向北發展向南防御”的戰略方針,并依據此方針提出了“爭取東北、鞏固華北、堅持華中”的戰略方針。在貫徹實施這一戰略方針和戰略任務的總體布局中,五師所的中原地區以其特殊的戰略地位而成為我黨力爭控制的目標之一。李先念著眼全局,以戰略家的眼光,想黨中央提議王樹聲、戴季英率領的八路軍河南(嵩岳)軍區部隊和王震、王首道率領的八路軍三五九旅南下支隊與五師靠攏,“確立中原大局”。他的這一建議,得到了中共中央的同意。10月下旬,“三大主力”及冀魯豫軍區水東部隊于隨(縣)棗(陽)桐(柏)唐(河)四縣邊境地區勝利會師,隨即組建了以李先念為司令員、鄭位三為政治委員的八路軍新四軍中原軍區,下轄第一、二兩個野戰縱隊和江漢、鄂東、河南三個二級軍區,共六萬余人。新建立的中原軍區作為當時全國七大作戰區域之一,巍然屹立在中原前哨陣地,把守著華東、華北和東北解放區的大門。
在組織戰略轉變的同時,李先念積極著手開辟反內戰的戰略基地。當時,我鄂中、襄西、襄南、鄂東、鄂南、豫中、豫西等廣大地區,相繼被國民黨軍侵占,中原我軍活動空間急劇縮減。面對這一嚴峻局勢,李先念等于9月28日向中央提出了奪取桐柏山地區的作戰計劃,以使“我陣地大開展,河南、湖北根據地連貫起來”。原準備待“三大主力”會師后,再開始實施這一計劃,但由于國民黨軍企圖截擊王戴部,李先念根據形勢的變化,又于10月12日向中央提出不等會師,適時由五師部隊單獨發起桐柏戰役,以接應王戴部隊南下的主張。中央軍委鑒于蔣介石在《雙十協定》簽字后仍繼續擴大內戰規模,根快批復了這一自衛反擊的作戰計劃,并指出這“有充足的理由”,希望“大膽作戰”。10月20日,李先念親率五師野戰軍發起了自衛反擊的桐柏戰役。經過半個月的連續作戰,桐柏戰役第一階段勝利結束,共殲敵2000余人,先后解放了桐柏,棗陽、新野、唐河四座縣城,控制了桐柏山廣大地區,為“三大主力”會師中原并堅持中原的斗爭準備了戰略回旋基地。“三大主力”會師后,李先念又與王樹聲、王震等指揮中原軍區部隊進行了桐柏戰役第二階段的作戰,先后在唐河、棗陽等地反擊國民黨軍隊,又殲敵5000余人,并牽制了國民黨的24個師和8個游擊縱隊。11月28日,中共中央在給中原局的電報中,充分肯定了桐柏戰役的戰略作用:“你們最近在豫南、鄂北的行動已取得重要勝利,吸引了劉峙五六個軍對著你們,這就大大幫助了劉伯承在平漢北段的作戰。”
12月中旬,國民黨第五、第六兩戰區集中兵力向桐柏地區進逼,企圖對中原軍區部隊實施南北夾擊。李先念洞察敵人陰謀,指揮主力部隊越過平漢鐵路,東進大別山,粉碎了敵人的合擊計劃。在部隊東進過程中,中原軍區部隊曾面臨著一次艱難的選擇:是繼續東進到華東解放區,還是留在大別山牽制敵人。李先念以全局利益為重,作出了犧牲局部利益、堅守中原陣地的抉擇。在停戰令下達前的1946年1月8日,他便以中原局名義電告中共中央并華中局:“我們已決定全部留原地堅持,大部分散游擊,暫時集結4個旅,作游擊性的運動戰。”對此,中共中央及時于9日電復:”你們停止東進、北上的計劃,在原地堅持是對的。望你們在最近一星期內計劃控制較大地區及若干城鎮,以便在停戰時刻到后,你們能有較大地區立足生存。”遵照中央指示,中原軍區部隊控制了羅山、禮山、經扶、光山邊境地區。李先念關于堅持中原斗爭的這一戰略決策,充分地顯示了他作為無產階級革命家顧全大局、犧牲自我的博大胸懷和傲視艱險、無所畏懼的革命膽略。
在率部堅持中原地區斗爭的過程中,李先念始終堅持以革命的兩手來對付國民黨反動派的反革命兩手,他不僅在軍揮上顯示出了高超的藝術,挫敗了敵日一次又一次的軍事進攻,而且在談判桌也顯示出卓越的才能。1946年1月10日停戰令下達后,在堅持自衛的原則下,李先念親自領導了與國民黨在中原地區的停戰談判斗爭,先后與國民黨方面簽訂或達成“羅山協議”“應山協議”和“漢口協議”。其間,他先赴漢口,后在宜化店,親自與國民黨進行談判。尤其是在1946年5月,在獲悉國民黨軍將于5月5日開始向中原地區發動全面進攻的計劃后,李先念協助周恩來,與國民黨進行了極其艱苦的談判斗爭,揭露了國民黨的陰謀,推遲了中原內戰的爆發。與此同時,他還組織領導中原軍民開展反圍困斗爭,采取特殊的經濟政策,以“苦熬必勝”為方針,積極開展生產自救,并親自開荒種地,領導中原軍民粉碎了國民黨軍對中原地區的經濟封鎖。
在堅持中原的日子里,李先念始終保持著高度清醒的頭腦,一刻都沒有放松教育部隊要堅決執行中共中央“針鋒相對”的方針,從多方面做好應對全面內戰的準備。在國民黨先后調遣30萬大軍將我中原部隊壓縮圍困在以宣化店為中心的狹小地帶時,他一方面通過談判斗爭,以爭取部隊的“合法”轉移;另一方面加緊了武裝突圍的各項準備,使中原軍區部隊始終盡可能地處于主動和機動的戰略地位。
中原突圍 指揮若定
從1946年6月下旬至7月底,李先念統率中原軍區部隊舉行了震驚中外的中原突圍戰役。他把黨中央和毛澤東主席的戰略決策與中原地區的斗爭實際緊密結合起來,正確進行戰役決策,準確選擇戰役方向,巧妙實施戰役計劃,靈活運用作戰形式,率領部隊殺出數倍于己的國民黨軍的重圍,實現了戰略轉移,勝利地拉開了全國解放戰爭的帷幕。
1946年6月蔣介石內戰部署就緒,即密令鄭州綏署主任劉峙統一指揮鄭州、武漢兩個行營30余萬軍隊,對包圍已久的中原軍區部隊實施“圍殲”,陰謀發動第二次皖南事變。面對強敵,李先念外險不驚,沉著鎮靜,審時度勢,運籌帷幄,慎思斷行,作出了中原突圍的戰略決斷,并對突圍的方向、時機以及方式進行了全面、周詳的部署。6月21日,他和中原局代理書記、中原軍區政治委員鄭位三以中原局的名義致電中共中央,深刻分析了中原軍區部隊面臨的嚴峻形勢,認為向南突圍有長江之隔,向東突圍敵在津浦路上早已布有重兵,向北突圍又有黃河阻攔,只有向西突圍。而向西的兩條路中,最近國民黨軍又占領信陽、隨縣地區,已失去其一;如再將應山、安陸、云夢各要點占去,則我成縱隊的集體突圍路線完全喪失。在此情況下,部隊雖還可以旅團為單位突圍,但由于此種分散突圍路線也不很多,可能有半數部隊突不出去,特別是如等國民黨軍部署完畢,正式向我全面進攻時再突圍,則我不僅在戰略上也在戰術上處于被動,那種局面很難設想。由此提議:“中央能允許我們在本月底即開始實施主力突圍的計劃,即經鄂中分兩個縱隊,分別向陜南及武當山突圍,然后轉至陜甘寧邊區。”對于這一構思和決斷,毛澤東主席于6月23日以中央名義復電給予了肯定:“所見甚是,同意立即突圍,愈快愈好,不要有任何顧慮,生存第一、勝利第一。”并充滿信任地指示:“今后行動,一切由你們自己決定,不要請示,兔延誤時機。望團結奮斗,預祝你們勝利。”
在得到中央批準之后,李先念即開始精心組織戰役計劃實施的各項工作。他緊緊抓住中原突圍的戰投樞紐,作出了主力分南北兩路向西,其他部隊分別在東、西、北線行動的分路突圍、相互策應的具體部署。為確保主力向西突圍的成功,他精心安排皮定均等率第一縱隊第一旅向東佯動,造成主力東進態勢,以迷惑敵人;確定張體學等率鄂東獨立第二旅也在東面行動,執行掩護任務,并抽調精悍部隊秘密接替中原局、中原軍區首腦機關的警備任務,在宣化店演一場“空城計”。他為中原突圍戰役所進行的縝密、巧妙的安排,為贏得整個戰役的勝利創造了條件。
6月26日,國民黨軍兵分四路,開始大舉圍攻中原解放區,并計劃于7月1日發動總攻擊,妄圖“在48小時內一舉包圍殲滅”中原軍區部隊。當日晚,李先念指揮五萬將士(注:中原軍區組建時共六萬余人,突圍前化裝和復員轉移萬余人)主動作戰略轉移,分路舉行中原突圍戰役。他親率中原局、中原軍區首腦機關所在的北路軍主力,與敵人展開了斗智斗勇的“競賽”。他高度重視戰役的首戰,認真選定突破口,指揮部隊出敵不意、攻敵不備,一舉突破了敵重兵把守的平漢鐵路“鋼鐵防線”,搶在敵人發動總攻之前,跳出其內層包圍圈;他十分強調部隊的快速動作,帶領廣大指戰員發揚人民軍隊不畏艱難困苦、連續作戰的戰斗作風,與追堵之敵搶時間、比速度,越天河口一線,穿豫西南平原,跨唐、白二河,數度搶先通過敵人的封鎖區,粉碎了敵人的一次次的“合圍”陰謀;他靈活運用分散集中的戰術,在敵大軍追堵的嚴重情況下,及時在內鄉以南師崗地區將北路軍兵分兩路縱隊行動,以分散敵之兵力;他緊緊依靠當地人民群眾,找到了搶渡丹江洪流的徒涉點,率部強渡丹江天塹;他敢于進行戰役中的局部決戰,指揮部隊在邯縣南化埔鮑峪嶺地區,與胡宗南號稱“天下第-軍”的整編第一師第一旅等部展開殊死搏斗,硬是從敵人的重圍中殺出一條血路,辟開前進的通道。在他親自率領與指揮下,北路軍路斬關奪隘,所向披靡,直指陜南。
在此期間,李先念還指揮了中原軍區其他各路部隊的突圍行動。他指示一縱一旅和鄂東獨二旅完成掩護任務后靈活突圍;他電示河南軍區部隊策應北路軍突越平漢路封鎖線,隨后又根據敵情變化,令其隨北路軍側翼西進;他還派得力干部在突圍前夕趕赴江漢軍區,傳達對該部突圍的指示。對王樹聲等率領的另一支突圍主力南路軍的突圍行動,李先念尤為關切。他電示十五旅主力,接應和掩護南路軍突破平漢鐵路;隨后又根據敵情的變化,及時電告已越過平漢鐵路的南路軍如不能進入豫西地區,則西渡府河,繼江漢軍區之后搶渡襄河,進人武當山地區,并改變原定十五旅歸還二縱建制的計劃,令其隨南路軍渡襄河進入武當山。李先念的這些指示,對中原軍區各路部隊勝利突圍均發揮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在中原部隊四面開花、勝利突圍的過程中,李先念以高度的全局觀念堅決執行黨中央的戰略部署,再次犧牲中原部隊的局部利益,作出了有利全局的戰略轉移終點的抉擇,毅然指揮中原突圍部隊,放棄進入老解放區的預定計劃,執行在外線牽制敵人的戰略任務。1946年7月上中旬,中共中央和毛澤東主席獲悉國民黨軍將同時向我華中、山東、豫東、豫北解放區進攻的部署,及時對我軍迎擊國民黨全面進攻原擬計劃中的南線作戰計劃進行了調整,將外線出擊改變為內線殲故,指示華中我軍立即在內線發起蘇中戰役。根據戰局的變化,中央軍委于7月5日電示李先念等:“你們的任務是活動于鄂西北、豫西南廣大地區,一面保存自己,同時奉制敵人,這對全局貢獻極大。”13日,毛澤東以中共中央的名義電示李先念等:“我中原軍之任務,是以機動靈活之行動,在鄂、豫、皖、川、陜廣大地境內,在外線牽制反動派大量軍隊,幫助我內線作戰部隊取得勝利。”15日,中共中央再次電示中原局:“牽制大批敵軍,在敵后創立根據地,是我中原軍的光榮戰略任務。”
對于黨中央和毛澤東主席賦予中原部隊的新的戰略任務,李先念義無反顧,他一面積極部署北路軍的行動,一面電示其他各路突圍部隊執行中央指示。當他率領北路軍左翼部隊突破敵在商南縣東趙川、梁家墳等地的阻擊進人陜南地區后,即于7月23日在白魯礎開會研究和部署開展敵后游擊戰爭、創建敵后根據地的工作,并于24日將部隊分為七股行動。同時,他又電示南路軍“在鄂西北創造游擊根據地”;電示江漢軍區部隊“依據中央令,自取道路,立刻進川”;電告王震率領的北路軍右翼部隊“轉至山陽、商縣以南地區,然后以團或營為單位分散活動”;電示河南軍區部隊“可在鎮平、內鄉、盧氏、洛南展開游擊戰爭”等。根據中共中央和李先念的指示,中原各路突圍部隊迅速結束突圍戰段,積極轉入開展敵后游擊戰爭、創建敵后根據地的新任務中。除李先念親率的北路軍左翼部隊7月24日分兵創建鄂陜根據地之外,北路軍右翼部隊于7月29日進抵商縣黑山鎮,召開團以上干部會布置分散活動(后經中央同意,勝利返回延安);河南軍區部隊亦于29日進抵豫陜邊地區開始打游擊;南路軍和十五旅主力,于25日抵達房縣青峰鎮,縱隊黨委研究和部署了分散開展游擊戰爭和創建根據地的工作;江漢軍區部隊積極向川東探進;在強渡襄河時英勇阻擊敵人而未能過河的南路軍一部,亦于7月下旬進至豫陜邊地區開展游擊活動;鄂東獨二旅則在勝利突圍之后又返回大別山地區,就地堅持游擊戰爭;第一縱隊第一旅于7月20日進抵蘇皖解放區,經休整直接參加了蘇中戰役后期的作戰。至7月底,中原軍區各路突圍部隊均先后勝利實現戰略轉移,并肩負起新的戰略重任。至此,中原突圍戰役勝利結束。
李先念親自部署和指揮的中原突圍戰役,是中國革命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它在中國革命的歷史上尤其在解放戰爭的歷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中原突圍戰役,無論在政治上、軍事上,還是在戰略上,戰役上,均取得了全面的勝利。在政治上,它以有力的事實,揭露了國民黨蔣介石“假和談、真內戰”的陰謀,昭示了蔣家王朝反動,虛偽的本質,顯示人民軍隊的強大威力,鼓舞和堅定了全黨,全軍打敗蔣介石的革命信念。在軍事上,它一舉破滅了蔣介石制造第二個“皖南事變”,實現其“驚人之舉”的幻想,奪取了解放戰爭首戰的勝利。在戰略上,它先后共牽制國民黨軍15個整編師32個旅共約36萬人,有力地支援了華東,華北、東北名解放區的作戰。在具體戰役上,它不僅勝利實現了戰略轉移目的,保存了80%以上的軍力,而且還取得了“以少勝多,以弱勝強,自損八千(人),殲敵一萬”的戰績。中原突圍戰役的全面勝利,凝聚了李先念的超凡智慧,豐富和發展了毛澤東軍事思想中關于戰略轉移的理論和實踐。正如新華社1992年6月26日播發的《李先念同志生平》中所指出的那樣:“中原突圍戰役,充分顯示了李先念和中原軍區部隊高度的全局觀念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以及他統率大兵團同強大敵人作戰的戰略戰術和指揮藝術。”
轉戰外線 繼續牽敵
從1946年8月至1947年2月,李先念為執行黨中央新的戰略決策,領導和指揮中原突圍部隊在敵后創建了兩個根據地,其中他親率北路軍力創造性地開辟了新的戰略基地,創建了豫鄂陝革命根據地,同時還堅持和發展了中原地區的游擊戰爭,形成了與解放區正面戰場相呼應的中原敵后戰場,又有力地牽制了國民黨軍有生力量,配合了兄弟部隊在內線戰場的作戰。
為在豫鄂陜邊區發展游擊戰爭,創建根據地,李先念根據毛澤東軍事思想中關于根據地建設的理論,結合豫鄂陜邊區的具體實際,進行了創造性的工作。他首先對創建豫鄂陜根據地作出了具體的部署,確定了創建根據地的三大步驟:一是各部實施到達指定地區和使部隊獲得相當的休整,主力部隊與陜南游擊隊相結合,以武裝開辟根據地;二是圍繞解決財政給養這個中心,迅速展開根據地建設的各項工作,使部隊生根立足;三是以黨政軍工作全面展開為標志,步入鞏固和發展根據地。這三個步驟保證了豫鄂陝根據地的迅速創建和穩步發展。
在部署創建豫鄂陜根據地的過程中,李先念強調要實行武裝斗爭為先導。豫鄂陜根據地是解放戰爭初期在外線建立的,我軍處在國民黨的統治區域里,敵強我弱,孤懸敵后。根據這一特點,李先念決定將部隊化整為零,分成七支,分散游擊,以武裝行動來保證部隊的休整與立足。8月初,當北路軍與陜南游擊隊勝利會師后,他又創造性地將兩部合編,使創建這一根據地的北路軍主力如虎添翼。在此基礎上,他將部隊按地域初步劃分為三個軍分區,嚴令并鼓勵各部克服一切困難,堅決依照計劃迅速到達指定地區,開展游擊戰爭,打擊國民黨鄉保武裝,摧毀其反動政權。
為創造建立根據地的有利條件,李先念向中央提議,要求晉冀魯豫軍區、陜甘寧邊區及陜西工委展開有效行動進行策應,牽制和調動一部分進攻之敵。同時建議太岳軍區加強對黃河地區的工作,并派一部游擊部隊渡河發展,打通華北解放區與豫鄂陜邊區的聯系。黨中央從戰略全局出發,對李先念的提議給予了高度重視,指示晉冀魯豫野戰軍、西北局等部積極采取戰略行動,從而使豫鄂陜邊區的敵情大大緩解。李先念抓緊這一有利時機,率部廣泛發動群眾,建立民主政權和地方武裝,很快打開了創建豫鄂陜根據地的新局面。
對豫鄂陜根據地各項工作的開展,李先念亦作了精心運籌和全面部署。他于8月22日向北路軍各部發出了《為創建豫鄂陜根據地而斗爭》的指示,27日又向中央軍委報告了《加緊根據地建設》的有關部署,在這兩份文電中,李先念系統地闡述了創建豫鄂陜根據地的戰略構想,并對部隊的分散與集中,爭取、團結和依靠群眾,建立地方政權組織,培植地方武裝,開展統一戰線工作,解決部隊的給養,以及安排使用干部等問題,確定了具體的方針、原則與方法。他特別強調指出:“目前擺在我們面前的唯一出路,只有按中央指示,在鄂豫陜邊區發動大規模的游擊戰爭,創建豫鄂陜邊區根據地,以此來爭取我們的生存,掩護我南路在川鄂陜創造根據地的行動,以此來支持陜甘寧邊區及晉冀魯豫邊區其至整個華北、華東的斗爭,以此來增強我覺我軍在西北的有利戰略地位。”
為了改變我軍在孤懸敵后的外線作戰中的劣勢地位,李先念還從豫鄂陜邊區的實際出發,實行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和策略。政治上,他十分注意團結和宣傳群眾以結成廣泛的統一戰線,共同反對胡宗南對陜西的統治,在這一原則指導下,實行靈活可行的統一戰線政策。我軍在根據地中心區建立民主政權,一般只派縣、區、鄉長,對原國民黨保甲長則主要是教育利用,使其為新政權服務。中心區外圍則建立兩面政權,使其暗中助我,明可“支敵事敵”。另外,以“堅決的軍事進攻與統一戰線之配合”來瓦解敵軍隊。經濟上,實行減租減息政策,打擊封建勢力,使貧雇農得到利益,從而調動了根據地人民參軍參戰和支前的積極性。軍事上,采取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打擊和消滅敵人。由于采取了這些積極有力的措施,使我軍變劣勢為優勢,變不利為有利,保證了我軍在創建豫鄂陜根據地中的主動地位。
李先念率部在豫鄂陜邊區創建根據地,使國民黨當局十分恐慌。蔣介石令胡宗南、劉峙調集五萬以上兵力,于1946年9月上旬開始對邊區進行第一次“清剿”。面對這種形勢,李先念接連發出了一系列指示,對反“清制”斗爭進行了認真部署,確定了我軍基本上還是采取分散游擊、在根據地內線作戰的方針,作戰對象主要是敵保安團等地方武裝,并要求準確掌握情況,抓住有利機會,因地制宜地采用各種伏擊戰打擊敵人。
在李先念的親自領導下,豫鄂陜根據地的開辟與創建工作順利進行。到9月中旬,豫鄂陜根據地已建立了四個地委和軍分區,14個縣(工)委和縣政府(辦事處),地方武裝發展到2000多人,并決定由鄂西北調到陜南歸建的十五旅主力,建立第五地委和軍分區。豫鄂陜根據地的各項工作逐步開展起來后,李先念又向中央提出了組建豫鄂陜邊區黨委和軍區的建議,得到中央批準。9月24日,他親自主持召開了區黨委和軍區成立大會。至此,豫鄂陜根據地正式創立。同日,李先念向中央報告說:我中原軍區北路軍在此地“生根立足的階段當可迅速結束,井逐漸步入大發展及創造正規根據地的階段。”
李先念在親自指揮北路軍創建豫鄂陜根據地的同時,還指揮南路軍、十五旅主力和江漢軍區部隊在鄂西北共同創建了鄂西北根據地;指揮鄂東獨二旅以及留下的游擊武裝,在鄂東和鄂中等地堅持開展敵后游擊戰爭。
豫鄂陜根據地的工作全面展開后,李先念奉命于1946年10月返回延安。11月,中共中央決定中原局設在延安。在黨中央和毛澤東主席的直接領導下,李先念又與中原局其他同志一道繼續指揮了中原軍區在外線作戰的各路部隊和豫鄂陜、鄂西北根據地的斗爭。他一方面對鞏固與擴大豫鄂陜、鄂西北根據地給予了極大關切,對這兩個根據地的發展方向和工作方針、原則及方法作了許多具體指示;另一方面,對重組與堅持原中原地區的游擊戰爭給予了高度重視,強調要加強與統一領導留在原地堅持的武裝,再創新的局面。
從中原突圍后至1947年2月,中原部隊在敵后轉戰了七個月。這段時期,全國解放戰爭正處于戰略防御階段的關鍵時期。李先念率領中原軍區部隊不僅在敵后開辟了兩個新的戰略基地,而且重組與堅持了原中原解放區的游擊戰爭,在外線艱苦作戰,繼續牽制了國民黨大量正規軍(多時達32個旅,一般24個旅,少時也有14個旅),還牽制了大量保安團隊。所有這些,既從戰略上有力配合了各解放區正面戰場,支援了在內線作戰的兄弟部隊粉碎蔣軍的進攻,又創造了堅持和發展敵后游擊戰爭的經驗,還為戰略反攻中原準備了條件。
投入反攻 飲馬江漢
1947年2月以后,李先念繼續領導和指揮了轉戰外線的中原軍區各支部隊。他根據全國解放戰爭形勢的發展,進行了一系列精心運籌,為保存中原軍區的骨干力量,為黨中央作出挺進中原的戰略決策,為重建大別山革命根據地,均作出了突出貢獻。
全國解放戰爭進入戰略反攻的前夕,中共中央正確分析形勢,于1947年2月發出了《迎接中國革命新高潮》的重要指示。李先念以通觀全局的戰略眼光,洞察中原地區在全國戰略反攻中的重要地位,并結合戰斗在那里的各支部隊的不同情況,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根據豫鄂陜邊區敵情空前嚴重的實際和中共中央將主動撤出延安的戰略部署,他電告豫鄂陜軍區部隊:“留在隴海路以南或撤回黃河以北兩個方針,我們都可以同意。但兩種利害相權,需要你們自己下決心。”并指出:“必須有兩種準備,一是準備北渡……二是準備北渡不成,在河南、陜西游擊堅持……同時可能必須分批北渡。”經中央軍委批準,豫鄂陜軍區部隊7000余人,于二三月間分批北渡黃河,進人山西晉城休整,從而為反攻中原積蓄了一支骨干武裝。豫鄂陜軍區主力進入晉城之后,他又親率輾轉到達延安的中原軍區干部戰士400余人,于4月14從晉綏解放區出發,5月中旬到達晉城,同豫鄂陜軍區部隊會合,親自領導部隊的整訓。他還數次致電中共中央和毛澤東主席,建議山西及晉冀魯豫解放區抽撥一部分兵員補充豫鄂陜軍區部隊。這一建議得到了黨中央和毛澤東的批準。
在抓緊豫鄂陜軍區主力整編補充工作的同時,李先念還指揮已轉入外線作戰的鄂西北軍區部隊積極在敵后開展游擊戰爭,并將這些部隊的活動情況及時上報中共中央,為中央作出有關戰略決策提供依據。5月15日,他電示鄂西北軍區張才千、李人林部,要求他們聯絡和集中中原地區的零散部隊,指出聯絡和集中的原則是:“已經立住腳跟的部隊要他們堅持,并說明只要能堅持一個時期,情況是會好轉的,前途是光明的。要能堅持得住,必須認真依靠群眾。假使還未立住腳跟而又有被消滅的危險,當隨你們行動。”根據中共中央和李先念的指示,張才千、李人林率領所部先后聯絡集中和會合了在鄂西北等地堅持斗爭的羅厚福、吳昌熾、熊心樂及黃民偉、江賢玉、沈甸之、王鴻榮、曾昌華等部,組成了“中原游擊縱隊”,成為黨在鄂西北地區的一支核心武裝。中原游擊縱隊成立后,一面積極打擊敵鄉保武裝,一面抓緊收攏分散堅持斗爭的中原軍區小股部隊,隊伍不斷壯大。該縱隊后根據斗爭需要北上豫皖蘇,改編成為中原獨立旅。6月18日,李先念又致電中央軍委,報告了中原游擊縱隊改編為中原獨立旅的情況,同時還報告了鄂西北軍區副司令員劉昌毅部、一縱二旅旅長楊秀坤部,以及鄂西北和鄂中、豫南等地我部隊活動的情況。這些情況,為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作出挺進中原的偉大戰略決策提供了重要依據。
當解放戰爭戰略反攻的序幕拉開之后,李先念作為晉冀魯豫野戰軍副司令員,親率經過休整補充的由原豫鄂陜軍區部隊改編的晉冀魯豫野戰軍第十二縱隊,參加了反攻中原的作戰。8月5日,他親率十二縱隊8300余人,從山西晉城出發,揮師東進,繼而南下中原,沿途攻克河南通許、扶溝等縣城。10月上旬,他同陳毅一起抵河南淮陽。陳毅根據他的匯報,對十二縱隊連以上干部作了重要講話,高度評價了新四軍五師和中原軍區部隊的歷史功績,極大地鼓舞了部隊士氣。11月2日,他率部勝利抵達河南光山,同躍進大別山的劉鄧大軍勝利會師,參加了重建大別山根據地的斗爭。12月6日,他親率第十二縱隊在紅安華家河與中原獨立旅會合,組成新的江漢軍區,并對重建江漢根據地的方針、政策和部署作了指示。根據他的部署和指示,江漢軍區部隊和地方干部1.2萬人,西越平漢路,很快恢復和發展了江漢根據地。為此,陳毅吟詩贊日:“江漢飛傳劉鄧捷,中原重見李鄭回。”
在解放戰爭前期,尤其是在中原突圍前后艱苦卓絕的斗爭歷程中,李先念始終堅定不移地、創造性地貫徹執行中共中央的戰略策略和毛澤東軍事思想,在極為艱險復雜的戰爭進程中,顯示了靈活的斗爭藝術和卓越的指揮才能。他為全國解放戰爭的勝利、為新中國的建立所建樹的歷史功勛永垂青史。
Copyright @2014-2025 www.www73882.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黨史研究室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技術支持:荊楚網 鄂ICP備18025488號-1
微信公眾號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