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舞旌
一、烽火黃梅 馳騁皖江
桂林棲(1913-1971),湖北省黃梅縣杉木鄉桂畈村人。桂林棲的父親桂錦軒,以經營布匹小生意為業。1916年父親去世,桂林棲年僅3歲。母親趙氏靠家里少量田產帶著他和姐姐艱難度日。1920年春,桂林棲7歲,被送到房下親翁陳彥生的私塾讀書。陳彥生先生在當地卓有聲望,學識淵博,思想活躍,當時在黃梅東鄉最早傳播馬列主義的是黃梅進步青年、著名革命烈士鄧雅聲和陳彥生的胞侄陳應芬等,他們經常到陳彥生的私塾等學校宣傳新思想、新文化,與桂林棲等同學廣泛接觸,桂林棲等人的革命信仰逐步奠立。
1925年3月,中共黃梅特別支部誕生,桂林棲和黃梅早期共產黨員李子芬、吳致民、熊映楚、鄧雅聲等人的接觸越來越多,他邁出了追求真理的堅定步伐。1926年秋,桂林棲考入黃梅縣立八角亭高等小學,閱讀了不少革命書籍和刊物,思想不斷升華,革命的火種已深深植入其心中。根據黨的八七會議精神和湖北省委精神,1927年10月8日夜,中共黃梅縣委舉行了秋收起義。鄂東特派員、黃梅秋收起義的主要領導人吳致民,當時就住在桂林棲家里。桂林棲母子對他十分崇敬,桂林棲母親幫吳致民洗干凈血衣,吳致民向桂林棲母子講解革命形勢,宣傳黨的八七會議精神和秋收起義的重大意義,說明為什么必須打倒反動地主豪紳窮苦大眾才能翻身做主人等革命道理。桂林棲再次被吳致民深深地感染了,14歲的桂林棲毅然參加革命,為吳致民擔任聯絡任務,在中國革命最緊急的關頭,他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0年,桂林棲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先后擔任兒童團大隊長,參加縣農運學習班的學習,擔任過共青團支部書記、地下交通員和鄉黨支部書記。1931年,桂林棲前往武漢從事革命活動。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桂林棲按照中央精神和董必武的指示,由武漢返回黃梅縣發動抗日救亡運動,先后任黃梅縣抗敵后援委員會組織委員、后援會主任,積極組織農抗會、婦抗會、青抗會、商抗會等群眾團體。1938年,組建黃梅縣少年抗日先鋒隊、黃梅縣抗日總隊第四中隊、新四軍江北游擊第八大隊等抗日武裝,懲辦漢奸,打擊日寇。1938年12月,桂林棲任中共黃梅縣委書記。1939年6月,桂林棲任新四軍江北游擊第八大隊政委。
1939年夏,桂林棲任鄂皖地委副書記兼鄂皖指揮部指揮長。旋調鄂豫皖區委黨校研究班學習,學習結業后黨派桂林棲赴皖中創建皖江抗日根據地,憑著兩把大刀、三支槍建立起白湖獨立團。先后任廬江、巢湖縣委書記、巢(湖)蕪(江)廬(江)中心縣委書記兼白湖獨立團政委,開辟湖東抗日根據地。1943年9月,日、偽、頑對根據地實行聯合“大掃蕩”,桂林棲發動廣大人民群眾,人自為戰、村自為戰,利用多種形式配合主力部隊戰斗,馳騁皖江,浴血奮戰,重創敵寇,鞏固擴大了皖江抗日根據地。
二、浴血皖西 戰略堅持
1945年9月19日,中共中央《目前任務和戰略部署》指示電明確指出:“全國戰略方針是向北發展,向南防御”。20日,中共中央致電華中局,指示蘇南及皖南、皖中第七師部隊和黨政機關全部撤退,在撤退前要布置好以后的秘密工作。遵照中共中央和華中局的戰略部署,皖江區黨委和新四軍第七師各部迅速做好北撤準備,從1945年9月起分批撤出皖中根據地。中央和華中局明確提出,要建立、堅持原有根據地戰略支點。
根據華中局電示,皖江區黨委和新四軍第七師開始部署敵后游擊戰爭,按照“政治上要堅強可靠,與群眾有聯系,有長期堅持游擊戰爭的經驗和信心,有善于打游擊、做群眾工作、籌款與掌握黨的政策的四大本領”的要求,一批能力出眾的干部被留在國民黨統治區堅持斗爭。時任中共沿江地委組織部長、湖東中心縣委書記的桂林棲和第七師沿江團二營教導員的鐘大湖,奉命留下建立戰略支點,堅持皖西斗爭。
1945年10月,桂林棲、鐘大湖率部進入桐潛山區,10月中旬,與中共舒桐潛工委(又稱“大別山工委”)書記張偉群、楊震副書記率領的游擊隊百余人會合。兩支部隊負責人在桐城蔣鐵鄉孫家灣開會,決定成立皖西工作委員會,直屬華中分局領導,由桂林棲任書記,張偉群任副書記;兩支部隊合編為皖西大隊,增補張偉群為副政委。會議決定以舒城、桐城、潛山三縣邊區為中心,廣泛進行敵后游擊戰爭。其后,在后沖雙河口,又召開了500多人參加的會師大會,正式宣布中共皖西工委和皖西大隊成立。
在堅持大別山的斗爭中,桂林棲很注重加強黨的建設和培養干部的工作。為提高地方干部的政治素質和工作能力,1945年底,桂林棲舉辦了一期黨員訓練班。他每到一處,都特別強調黨組織的思想建設和紀律工作。
從1945年10月至1946年6月,是皖西工委和皖西大隊敵后斗爭最為艱難的歲月。桂林棲、張偉群率部輾轉撤退到桐、潛交界的西嶺,與鐘大湖、楊震部隊會合。經研究決定,由副大隊長朱振忠帶領一支部隊,再回巢湖堅持斗爭;派七連連長張有道和手槍隊指導員劉建民帶兩個排,前往鄂東尋找新四軍第五師,以便在皖西局勢緊張時向五師靠攏,并請求五師幫助解決電臺馬達和彈藥、經費問題。1946年3月,張有道、劉建民到達鄂東禹王城附近,找到了中原軍區獨立第二旅,向旅政委張體學匯報了皖西革命情況。張體學轉報軍區首長。后張體學傳達新四軍第五師師長李先念的批示:好好照顧七師來的同志,所要的子彈、槍配足,電臺由獨二旅提供,經費給若干。李先念還叮囑他們暫時不要回去,停戰令已宣布,若在路上與敵人打起來,被國民黨抓做人質,違犯《停戰協定》,這會使董必武在武漢的談判很被動,要他們暫住等待形勢發展再說。3月20日,李先念致信桂林棲、鐘大湖,指示皖西大隊要提高警惕,準備自衛戰爭,“目前時局雖已和平,國民黨內部一部分反動派以何應欽、白崇禧為首企圖利用反蘇破壞和平,因此東北大戰難免。以至(致)華中特別我師很可能再打內戰,但無論如何和平終究是要實現的?墒悄銈內砸獓乐靥岣呔栊,廣西軍仍是極其反動的。我們要運用和平大大擴大統一戰線工作,使自己不至受到孤立!毙胖羞要求皖西工委掩護第五師支援東北華北的一批干部經皖西前往華北、東北。李先念在信中還希望得到情報支持:“我們現在即想了解皖南敵情之部署,特別是六安、合肥、舒城、桐城、廬江、安慶、無為究駐哪一些部隊,敵之封鎖設備如何?望能在短期送一情報給我們。”
為防回程遭遇意外,趕到鄂東的張有道部暫留在獨立第二旅活動,劉建民繞道武漢和安慶返回皖西,帶回了李先念的指示信。堅持皖西敵后斗爭的干部戰士,無不受到鼓舞。皖西大隊根據李先念的指示在桐城、潛山、太湖、岳西等山區,粉碎了國民黨軍隊多次“圍剿”,堅持皖西敵后斗爭。
為取得華中分局對皖西工委的直接領導,工委研究決定,由桂林棲親赴華中分局匯報工作。1946年3月下旬,桂林棲率張家英、手槍隊隊長姚守永和一個手槍班,前往蘇北淮安向中共華中分局匯報工作,皖西的工作暫由鐘大湖和張偉群領導。桂林棲他們從廬江出發,沖破了敵人重重封鎖,終于趕到了蘇北淮安華中分局所在地。華中分局黨委首長熱情地聽取了桂林棲的工作匯報,并作出相關指示。華中分局黨委考慮到桂林棲此時返回大別山將有很大困難,組織上將他留在后方擔任軍部巡視員。對組織的關懷,桂林棲非常感動,但他最放心不下依然是堅持皖西敵后斗爭的戰友們,他向黨委和上級領導要求:因我熟悉大別山情況,還是以返回皖西從事對敵斗爭為宜,那里還有許多與我生死與共的戰友和廣大人民群眾在堅持戰斗。黨組織批準了他的懇切請求,但考慮到當前戰局,確實無法動身。桂林棲只好服從安排,暫留華中分局組織部,協助華中分局做組織工作,主要為皖西工委物色一批堅強可靠的縣團級干部,待時機成熟再返大別山。
1946年7月,中央軍委電示:中原軍區鄂東獨立第二旅成立中共鄂皖地委(亦稱鄂皖區黨委),統一領導新四軍二、五、七師在大別山的部隊,就地廣泛開展敵后游擊戰爭。1946年8月上旬,中共鄂皖地委副書記、鄂東獨二旅副政委熊作芳率獨二旅警衛營二連和一連的1個排,原新四軍二師獨立營的1個連,七師的1個偵察班,還有一批軍隊和地方干部,共約300余人,攜電臺一部,向皖西方向轉移。熊作芳率部突破敵層層封鎖于8月13日到達皖西桐潛山區后沖,先后與原新四軍二、七師留下的部隊和游擊隊勝利會合。熊作芳當即向皖西工委負責人鐘大湖、張偉群,定滁全縣總隊政治處主任劉海雁傳達了中央軍委電報指示和鄂東獨二旅黨委對皖西工作的意見。經商定,在張體學來皖西之前,以熊作芳為主,會同鐘大湖、張偉群、劉海雁、程一湘統一指揮新四軍第二、第五、第七師在皖西地區的游擊隊,在潛山、桐城、岳西、舒城地區開展游擊戰爭。皖西工委、皖西大隊與新四軍二、五師官兵并肩戰斗在大別山,信心更加堅定,斗志更加昂揚,使國民黨反動派在大別山區的掃蕩和清剿行動受到極大遏制。
在蘇北,桂林棲繼續協助軍、師組織部門為皖西工委選拔干部。他身在蘇北,心在皖西。凡是華中局的重要精神,他都想方設法派人轉送皖西戰友。
根據桂林棲的報告和皖西游擊戰爭的實際需要,華中分局和七師司令部認真研究,選拔配備了熟悉大別山情況,有實際工作能力的團、營、連級干部20余人,分派給桂林棲,隨他重返大別山。同年2月份,根據華東局指示,皖西工委由熊作芳、桂林棲負責領導,熊作芳、桂林棲帶領部隊發揚機智靈活,不怕流血犧牲,連續作戰的作風,不斷給國民黨反動勢力以沉重的打擊。
回到大別山后,桂林棲多次與主要干部交談,介紹形勢,傳達指示,提出建議,并召開兩個會議,一是由桂林棲、熊作芳、鐘大湖、張偉群、張有道5人參加的小會,會上桂林棲傳達華東局對皖西斗爭的指示及回來的經過,鐘大湖、張偉群匯報了桂林棲走后皖西斗爭情況,統一思想認識和工作部署。二是在桐、潛交界的螺螄嶺主持召開了皖西工委擴大會議,縣委書記、大隊長、部隊連以上干部參加。會議決定,成立三個縣委和兩個工委,即岳北縣委,滕野翔任書記;潛太縣委,劉秀山任書記;舒六縣委,王進臣(后郭任)任書記;桐廬工委,余平任書記;廬北工委,張家英任書記。在成立五縣(工)委的同時,皖西支隊也進行了整編,成立5個大隊和一個直屬隊,積極主動地開展武裝斗爭。會后,皖西地區成立、調整、充實了中心縣委和縣委的領導干部。
1947年2月上旬,桂林棲、熊作芳指揮獨二旅與皖西部隊張有道帶領二大隊在桐城白門頭公路上伏擊敵人,活捉并擊斃敵10余人,其中有國民黨軍懷(寧)太(湖)師管區中將司令、偽國大代表張凌云等6名將校軍官。這亦是整個中原突圍戰役和解放戰爭初期中原敵后游擊戰爭中中原軍區部隊擊斃敵人的最高級將官。此后不久,根據上級指示,程一湘、熊作芳等先后離開皖西,向華東局請示匯報工作。
1947年春荒時節,皖西支隊和山區群眾嚴重缺糧。桂林棲等派人偵查得知,桐城掛車河國民黨的倉庫里,囤積了大批搜刮來的糧食。在皖西工委的安排下,一大隊作武裝掩護,組織群眾打開糧倉,奪取了這批糧食,解決了群眾的糧荒和部隊的給養。不久,皖西支隊又打開了國民黨源潭鋪的糧庫,將存糧分發給周圍群眾度春荒,有力地打擊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囂張氣焰,大漲了我軍士氣,贏得了根據地廣大人民群眾的歡迎和愛戴。
在擴大活動區域和發展武裝的同時,皖西工委和皖西支隊不失時機地開展統戰工作,最大程度地爭取中間力量。
經過多方工作,當時國民黨潛山縣參議員張東野,也成為我們的統戰對象,為皖西工委提供了一些幫助。至于各鄉鎮的的國民黨鄉保長,在我們政治攻勢下不斷分化、瓦解,不少鄉鎮成了地道的兩面政權。這些人也為我方從事傳遞情報、購買物品的工作,有時還掩護我們的同志,幫助安排傷病員。經宣傳教育,潛山縣黃柏鄉一位聶姓鄉長多次表示:“貴軍是為窮人的,我心中有數。”鄉里選派保長,他都事先征求我方意見,國民黨拉夫抽丁,他也按照我方意見搪塞。大水鄉的鄉長,還將鄉公所槍支彈藥的存放情況透露,讓游擊隊取回。在桂林棲的領導下,皖西工委積極爭取敵人營壘中的進步分子,與人民群眾共同組成反蔣統一戰線,取得了很大成效。駐潛山的國民黨政府一名桂系官員曾氣急敗壞地大罵:潛山縣除縣長(廣西人)外,沒有一個不通共的!
在皖西工委和皖西支隊的正確領導下,敵后武裝斗爭力量不斷壯大,勝利一個接著一個,活動區域也越來越大。皖西支隊的活動范圍已經拓展到東起巢湖,西達英山,南抵長江,北至六霍的廣大地區,皖西黨組織和武裝力量開始由自衛反擊向解放戰爭的轉變和準備。在此期間,皖西工委改為皖西地委,下設岳北、潛(山)太(湖)、舒(城)六(安)、桐(城)廬(江)4個中心縣委,部隊改名皖西支隊,轄4個大隊、兩個直屬連。桂林棲任皖西地委書記和皖西支隊政委。
1947年春,為開辟長江沿線的地下交通線,華中分局上海地下工作組要求皖西工委在安慶市組建交通聯絡站。特派員趙家元從上海赴桐城葉家老屋找到桂林棲。桂林棲深感組建地下交通站的必要性,認為有了這條聯絡站(線),不僅能將長江各港的交通站聯接起來,完成華中分局交辦的任務,還可利用它從皖西送接山東、蘇北、上海、武漢等地來往的干部,搜集安徽省軍事情報、籌辦軍用物資等。桂林棲決定派原沿江工委的何東初去安慶市籌備建站。經過短時間卓有成效的工作,不久就建成了3個地下交通站,3個交通站的總負責人是何東初。
三、鏖戰大別 勝利會師
皖西人民自衛軍,是由中原軍區第一縱隊主力一部和(前)江漢軍區部隊組成的鄂西北軍區之主力一部轉戰到皖西,與由中原軍區鄂東獨立第二旅先期轉戰皖西的一部、新四軍第二師和第七師留下的部隊及當地游擊隊組成的皖西支隊會合后,保存并迅速發展壯大的一支能征善戰的生力軍。
1947年3月間,鄂西北軍區第一副司令員劉昌毅率野戰部隊1000余人,從武當山千里躍進轉戰大別山皖西,先后進行了三次戰斗,連戰連捷,殲敵千余人,相繼擊潰湖北保安團和英山保安自衛隊。桂林棲和皖西工委得知消息后,立即派劉建民、華品山各帶一個班戰士尋找聯絡,終于在龍潭河接上了頭。3月27日,劉昌毅率部940余人到達潛山槎水畈大佛寺,與桂林棲、鐘大湖領導的皖西工委、皖西支隊勝利會師。會師后,即在潛山林家沖召開了大隊長以上干部會議。桂林棲和劉昌毅都在會上講了話,會議決定,皖西支隊和自鄂西北轉戰來的部隊統稱為皖西人民自衛軍,成立皖西人民自衛軍黨委和指揮部,劉昌毅任司令員,桂林棲任政委,鐘大湖任副司令員,胥治中(原鄂西北軍區旅政治部主任)、張偉群任副政委。原皖西工委及所屬組織不變,皖西支隊所屬各部仍按原定地區活動,劉昌毅部則作為全區機動兵力,配合各大隊開展斗爭。這支千里轉戰的部隊,實際上也成為皖西工委統一領導下馳騁于大別山皖西戰場的野戰生力軍。桂林棲與劉昌毅會師后,皖西革命根據地出現了新的局面,在他們的領導下,皖西人民自衛軍打了不少勝仗……
1947年8月間,皖西工委所屬各部,在五廟、柳畈、巖上一帶整訓,桂林棲從電臺收聽到劉伯承、鄧小平領導的晉冀魯豫野戰軍千里挺進大別山的喜訊,精神愈加振奮,決心要以勝利的捷報迎接劉鄧首長。桂林棲對戰士們說:“劉鄧大軍要進山,可是清真、柯山、石榜3個鄉的鄉警隊,是我們眼皮底下3顆釘子,同志們說怎么辦?,戰士們響亮地回答:“是釘子就拔掉!”桂林棲說:“好!”當月月底,我皖西革命武裝一鼓作氣,接連拔掉了這三顆嵌在根據地的毒釘。皖西人民自衛軍拔掉敵清真、柯山、石榜三鄉據點后,國民黨安徽省保安第三縱隊駐潛山二、五中隊,以及第一中隊的一分隊和岳西縣的兩個自衛中隊,于9月7日夜從衙前出發,向我根據地儲家沖突擊。8日拂曉,戰斗打響,桂林棲拿著望遠鏡,冒著密集的彈雨沖到村前大柳樹下偵察敵情,再回來與劉昌毅一起部署戰斗。正當桂林棲和劉昌毅指揮迎擊時,華東來電:劉鄧大軍已勝利渡過黃河,正向大別山挺進。這一振奮人心的喜迅,激勵著桂林棲和全體戰士的心。桂林棲向正在與敵激戰的戰友高喊:“同志們!把敵人打下去,迎接劉鄧大軍!”軍號一響,喊殺震天,桂林棲和劉昌毅指揮廣大指戰員一齊奮勇殺敵,經過一小時的激戰,打死、打傷、俘敵百余人,活捉敵營長一人,繳獲長短槍l00余支。在桂林棲、劉昌毅等指揮下,皖西人民自衛軍先后在潛山、岳西、太湖、桐城等地摧毀了敵人駐點30多處。殲滅了大量敵軍和地方反動武裝。
截至1947年8月下旬,皖西根據地不斷擴大,潛山縣16個鄉的廣大地區,約占潛山縣三分之二的地區,為我皖西支隊和地方政權所掌控,對岳西實現了三分之二的包圍圈,從而為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皖西,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1947年6月30日,在黨中央的統一部署下,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野戰軍(又稱劉鄧大軍)主力12萬多人,一舉突破黃河天險,經過20多天的艱苦跋涉和激烈戰斗,在8月末千里躍進大別山,揭開了人民解放戰爭戰略大反攻的序幕。在挺進大別山的征程中,劉鄧大軍也在積極主動聯系尋找在大別山堅持游擊戰爭的游擊隊武裝。劉鄧大軍一跨過淮河進入大別山區,鄧小平政委就給各縱隊發出指示:大別山有游擊隊在堅持戰斗,要特別注意與他們取得聯系。
1947年8月底,皖西人民自衛軍4000余人在霍山縣城與千里躍進大別山的劉鄧野戰軍第三縱隊勝利會師。
1947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發表《中國人民解放軍宣言》,提出了“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的口號。1947年10月12日,中原局、中原軍區發出《關于放手發動群眾,創造大別山解放區的指示》,為貫徹黨中央和中原局的戰略部署,劉鄧大軍指揮部于11月9日至12日,在太湖縣劉家畈胡氏新祠召開了由野戰軍司令部主持,由三縱旅以上、皖西部隊支隊長以上和分工委書記以上干部參加的高級干部會議,皖西地方主要干部劉昌毅、桂林棲、于一川、鐘大湖、張偉群等參加會議。會議聽取了政委鄧小平、司令員劉伯承的報告。皖西人民自衛軍司令員劉昌毅介紹了中原突圍到皖西的情況和皖西工委、皖西人民自衛軍堅持斗爭的情況,皖西工委書記桂林棲也就堅持皖西斗爭情況作了匯報。劉伯承、鄧小平再次對皖西人民自衛軍進行了勉勵,對桂林棲匯報的皖西軍事、政治情況很滿意。劉伯承說:和其他根據地相比,你們皖西根據地是堅持最好的。11月15日,皖西區黨委、皖西行署、皖西軍區在岳西縣湯池畈宣告成立,彭濤(第三縱隊政委)任皖西區黨委書記兼軍區政委,桂林棲、于一川任副書記,曾紹山(第三縱隊副司令員)任皖西軍區司令員,羅士高任皖西行署主任,桂林棲任皖西軍區副政委。第三縱隊司令員陳錫聯,劉昌毅調任第三縱隊副司令員。
1947年11月1日,劉伯承司令員在《鄂豫皖前線司令部發言人談大別山形勢》所說:“我們在大別山站穩了腳跟……應該特別指出的是,富有20年革命的傳統的鄂豫皖群眾和兩年來始終堅持大別山游擊戰爭的同志們,是使我軍能夠迅速立定腳跟并很快與人民結合的重要力量!
1949年春,桂林棲任渡江戰役桐城支前指揮部總指揮,他發動廣大干部群眾,組織民工、船只、糧秣、器材等,修復橋梁、公路,為支援渡江戰役做了大量工作,保證了第二野戰軍渡江作戰的各種需要,受到了劉伯承、鄧小平的表揚和稱贊。由于桂林棲自劉鄧野戰軍主力千里躍進挺進大別山后,一直在劉伯承、鄧小平首長領導下工作,較好地處理了南下大軍干部與皖西地方干部的關系,表現了很強的工作能力,深受劉、鄧二位首長器重。在第二野戰軍渡江南下前,劉伯承、鄧小平曾提出要桂林棲隨大軍南下并任第二野戰軍軍政治委員。但曾希圣同樣認為桂林棲是一個難得的人才,建設安徽需要他,因而舍不得他走,在曾希圣盛情挽留下,桂林棲繼續留在安徽工作。
新中國成立后,桂林棲先后任安徽省安慶市軍管會主任,中共安慶地委書記兼安慶軍分區政治委員,中共安徽省委宣傳部部長,安徽省副省長、省政協副主席、省委副書記、常務書記,唐山鐵道學院副院長。1971年8月28日逝世。
(來源:黃岡史志網,部分內容有刪節)